单词 | 为什么“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
释义 | 为什么“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因为地球自转轴以一定角度倾斜,绕太阳公转时便有了冷热更迭的四季变化。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全年最冷、最热的时段,不是全年太阳高度最低(太阳辐射最弱)和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冬至和夏至,而往往会后延,也就是谚语所说的“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九”是指从冬至日开始数,数到第三个九日,大体在1月的9—17日。“三伏”时间每年不同,一般头伏在7月中下旬,中伏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之内,末伏在8月中旬前后。 为什么全年最冷、最热的时段会后延到“三九”和“三伏”? 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降变化,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要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当两者达到平衡后,气温才能掉头上升或降低。虽然夏至后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开始减少,但仍大于支出,直到收支达到平衡(“三伏”)之前,气温仍然保持上升。同样,冬至到“三九”之间,气温也因地面热量仍支出大于收入而继续下降,直到“三九”后才开始上升。 四季 但是,这个经验也有区域局限性。中国大陆上确实主要热在中伏和头伏,但沿海地区(海岸30~50千米内)和岛屿则热在末伏。云南地区最热的时间甚至出现在雨季之前的5月,那时离入伏还有2个月之久。到了已近赤道的南沙群岛,“三伏”期间反是全年两个最凉季节之一,虽然那里全年气温变化本身很小。所以,“热在三伏”并不是“热在第三伏(末伏)”,也不是“热在全部三个伏”,而主要是“热在中伏”。说“热在三伏”只是为了和“冷在三九”对仗,好记罢了。 沿海及岛屿“热在末伏”的原因,是因为海水热容量比陆地土壤大,春夏季中升温速度慢,所以达到热量收支平衡、出现最高气温也晚。以山东为例,内陆的德州全年最热在7月下旬,而同纬度山东半岛尖上的成山头却晚至8月中旬。 同样道理,沿海岛屿的全年最冷时段按理也应后延。可奇怪的是,成山头仍然基本上“冷在三九”。原来,这是因为冬季中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太强大了,北方沿海难显这种海洋调节。一直要到长江以南才开始显现,例如上海以东,东海中的嵊泗列岛,最冷在2月上旬。 但即使在“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地区里,也有少数年份并非如此。1959年8月的18—2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连续7天历史罕见(当然也是1959年全年最热)的高温天气,例如武汉日平均气温高达32.4~33.4℃,造成许多人中暑。这就是著名的“秋老虎”。相反,1978年梅雨期特短,伏旱期提前,例如杭州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32.9℃,午后最高气温在39℃左右,是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这就是气象部门所说的“空梅热”。(林之光) |
随便看 |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