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国佛塔的样式是怎么形成的
释义 中国佛塔的样式是怎么形成的
在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汉代已经出现了一种高耸的“重楼”。佛教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印度“窣堵坡”佛塔的概念和形式。佛塔在中国有多种样式,可以分为重楼式塔、密檐塔、单层塔、瓶形塔和金刚宝座塔。那么,中国的佛塔样式是和佛教一样从印度传入的吗?或者,它是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用于佛教建筑的结果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印度的佛教建筑。
印度的佛教建筑起源于远古的窣堵坡崇拜。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后,信徒纷纷赶来朝拜。他们用土垒成环状,将菩提树一层层围了起来。树越长越高,环也越堆越高,最终垒成了一个圆冢状的建筑。后来,这种形式的建筑被称为“窣堵坡”(梵文的音译),一般用来供奉佛陀的舍利,也是佛教徒崇拜的对象。

桑吉窣堵坡
位于印度中部的桑吉窣堵坡是现存的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印度佛塔。窣堵坡是佛教最高等级的宗教纪念建筑,它的基本形式是一个实心的、穹顶式的覆钵体,上面建着一个伞盖。我们可以从它入手,更直观地认识窣堵坡这一建筑样式。桑吉窣堵坡的主体是台基上的半圆形“覆钵”,上面用“平头”和“伞盖”构成“塔刹”,另有环形的巡行通道,这便是佛塔建筑的最早源头。
按理说,当佛教传入中国时,窣堵坡的建筑形式也会一并传入。不过,佛教并非是从它的发源地直接传入中国的,而是从古印度西部靠近中亚地区的犍陀罗,经由当时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当传到犍陀罗和中亚地区后,窣堵坡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变成了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实心或拱券建筑,置于多层的方形基座上。
中亚佛教窣堵坡的形式传入中国后,其下部的多层方形基座被理解为楼阁,于是,下部多层的方形基座被中国原有的木构楼阁所取代,而上部的“覆钵”和“塔刹”变成木构楼阁顶部的装饰构件,就此演化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建筑形式。于是,重楼式塔便成为中国佛教独特的建筑形式。

早期佛塔演变
密檐塔、单层塔和金刚宝座塔的形成过程,也都和重楼式塔类似。比如,密檐塔是受到印度色诃里式建筑的影响而形成;单层塔多为木塔,是印度的窣堵坡原型与中国传统的亭阁建筑形式互相融合而成;金刚宝座塔以中心和四面共五座塔建造于一个完整的方形宝座上为主要特点,印度比哈尔南部的佛陀迦耶大塔是其早期代表。
如此看来,中国佛塔都有印度佛教建筑的原型,但并不是照单全收。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经过长期的适应和演变,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很多特征,最终才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形式——中国佛塔。(刘涤宇)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1 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