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建筑物能“搬家”吗 |
释义 | 建筑物能“搬家”吗 提到建筑物时,大部分人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可以容纳人群的钢、玻璃或混凝土制造的庞然大物,它们被厚重的基础和又深又密的桩基牢牢地锚固在大地上,这样又大又重的家伙怎么可能搬家呢?除非发生地震、海啸或是刮起了台风,建筑物被毁灭性地移走,可是,这种“搬家”不是灾难又是什么? 夏奈尔移动博物馆 这里所说的建筑物搬家跟灾难无关,完全是有关高新科技产物的话题,因为所有采用轻巧材料、结构,尤其是通过非固定连接方式连接的建筑物,理论上都是可以搬家的。比如采用榫卯连接的木构建筑,采用绑扎方式的竹构建筑,采用螺栓连接的钢结构建筑等,因为拆卸比较容易,分解过程又不会对构件造成太大损伤,易址后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再次拼装起来,所以它们就像大积木一样可以随意拼装。很多派临时用途的建筑往往会采用轻便材料和结构,以满足经常搬家的需要。 泡泡办公厅 事实上,制造可以随时搬家的房子也是建筑师们的梦想。从20世纪中叶开始,特别是受到航天技术发展的影响,建筑师们很想造出“移动建筑”,将这些特殊的建筑物用工具运载,随时可以搬到天涯海角去住,甚至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人们曾经设想让建筑物模仿动物或交通工具,“生”上脚或装上轮子,甚至本身成为一个可以滚动的大轮子,要不可以漂浮在水上或用气球吊在空中,这样就可以自由移动,想在哪儿安家就可以在哪儿安家了。 上海音乐厅 有的建筑物最大限度地被减轻重量,并用各种各样轻质、防水又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拆卸和装配的方式也特别简单,到时候只要把所有材料塞在背包里,就能像蜗牛一样带着家去闯荡天下了。这些轻巧的移动建筑可以支在沙漠中,挂在树上,甚至穿在身上。还有的用大卡车拉着,到了约定的地方就像吹气球一样吹出个塑料薄膜大泡泡,人就可以根据需要在泡泡里生活了。 能搬家的建筑物也不全是帐篷式或带轮子的,甚至可能并不轻。近年来,世界上还出现了可移动的旅馆和博物馆。一个设施齐备的客房就像一个集装箱一样,可以用大吊车吊装在历史建筑的屋顶上,或是安在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就像个暂时歇脚的天外来客,不会对场地造成太大的影响,又能为客人带来独特的环境体验。一个博物馆,设计成完全可拆卸拼装的,就可以满世界去旅游了。 事实上,就算是几千吨重、深深扎根的巨无霸建筑同样也可以搬家。不过这样做的技术难度大,成本也高,移动的距离相当有限。因为它需要将建筑跟原有基础切断,然后整体绑扎、顶升,并缓慢拖动,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稍有纰漏,建筑物就会倒塌或被损坏。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因为市政建设的需要,有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必须搬家。这时,就需要采用这种平移技术。因为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那些岁月流逝形成的动人痕迹,拆除后再重建的建筑根本无法复制。(华霞虹) 推土机在移动一个谷仓 正在“搬家”的上海音乐厅 【微博士】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66.46米 66.46米,步行不过1分钟的距离,对一座5650吨重的大房子来说,走这么点路可不那么容易啦!因为市政建设的原因,2003年6月4日,73岁高龄的上海音乐厅,像块蛋糕一样被打包起来——用纵横交错的钢条绑扎在水泥托盘上。在59台千斤顶的作用下,这座被整体抬升了1.7米的庞然大物,开始沿着不锈钢滑道向东南方向缓缓移动,14天后,移动到位,再向上顶升1.88米,并在下方浇筑新的基础,与原有结构对接,平移工作这才宣告完成。2004年10月1日,平移后的上海音乐厅首度开门迎客,已过古稀之年的老房子重新焕发了青春。 【微博士】建筑电讯小组的“行走城市” 那些迈开大步、勇往直前的机器怪物并非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角色,而是英国前卫建筑团体“建筑电讯”设计的概念建筑,名为“行走城市”。每个怪物的庞大身体是一个设施齐备的巨型建筑,但它们不再像传统建筑一样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随时准备拔腿跑路,就像游牧民族带着帐篷行走一样,直到找到理想的栖居地它们才会停歇。建筑电讯小组于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成立,其名称由建筑学和电报的英文组合而成。该小组的类似设计还包括“插入城市”:所有建筑都像一个标准的零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插入一个结构体。虽然建筑电讯小组的这些设计师并未将自己的作品真正建造出来,但是他们对传统建筑观念的挑战却对建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微问题】你见过建筑物搬家吗? 【关键词】建筑物 “行走城市” |
随便看 |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