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蚱蜢的体色为什么会随季节而改变
释义 蚱蜢的体色为什么会随季节而改变
春夏季节,绿油油的青草上看见的蚱蜢大都是绿色的;而到了秋天,青草变得枯黄了,蚱蜢的体色也随之变成了黄褐色。难道两者之间有着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原来,昆虫的体色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有些同一种蝶类的蛹,在绿叶上化的蛹通常是绿色的,而在枯枝上化的蛹则是褐色的,这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昆虫有了保护色,就能与环境融为一体,有效地将自己隐藏于环境中而不被天敌发现,对自己的生存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些在树上啃食树叶的鳞翅目幼虫常为绿色,这样可以减少被鸟类发现而捕食的概率。又如,生活在水里的蜻蜓稚虫,大多呈灰褐色(与泥土相似),以便隐藏在水底,既能躲避大鱼的捕食,又能捕食路过的小鱼虾。

研究发现,这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的性状不能遗传,它受昆虫食物中的色素,栖息环境的光照、湿度、温度、种群的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与昆虫分泌的激素有关。
有的昆虫身体上有另外一类与环境颜色形成鲜明对照的色斑,这类色斑通常为红色、黄色,鲜艳夺目,这类体色叫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是为了隐蔽自己,而警戒色却是为了暴露自己,让捕食者更容易发现。难道它们不怕被吃掉吗?不用担心,很多具有警戒色的昆虫并不好吃。例如瓢虫,它们的前胸会分泌难闻且苦涩的液体,鸟类如果不小心吃进嘴里,会立即吐出来。它们红色或黄色的斑点就是要警示鸟儿“别来惹我”。再如蜜蜂和胡蜂,腹部末端都有毒针,它们黑黄相间的体色就是对来犯者的一种警示。还有浑身长满毒刺和毒毛的刺蛾幼虫,也常常拥有亮丽而醒目的体色。(胡佳耀 李利珍)
【微博士】工业污染与桦尺蛾黑化
桦尺蛾是分布在欧洲北部的一种常见蛾子,夜间活动,白天通常停歇在长有苔藓的灰白色树干上。在19世纪上半叶之前,绝大多数桦尺蛾的个体是灰白色的,偶尔也有黑色的变异个体出现,但这些与背景色不一致的个体极易遭鸟类捕食,难以生存。记录显示,1848年,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所收藏的桦尺蛾标本中,黑色个体仅占1%,而50年后,当地黑色个体的比例竟然占到了99%。原来,那里的树干因布满了灰尘而发黑,几乎不长苔藓,灰白色的桦尺蛾由于与背景反差变大而遭鸟类捕食,而黑色的个体反而获得了隐蔽得以幸存。这是“工业黑化”的著名案例,也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生动例子。
【实验场】你能认出是蜜蜂还是食蚜蝇吗

食蚜蝇
如果发现花朵上有身体黑黄相间条纹的昆虫在取食,你能确认它是蜜蜂还是食蚜蝇吗?告诉你,只要掌握几个主要特征就能区分了:(1)食蚜蝇仅有1对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身体苗条;蜜蜂有2对翅,形态粗壮。(2)蜜蜂会螫人,食蚜蝇不会。(3)食蚜蝇复眼很大,几乎占据整个头宽;而蜜蜂复眼较小,约占头宽的三分之一至一半。(4)蜜蜂的触角呈丝状,较长,肉眼看得非常清楚;食蚜蝇的触角呈芒状,很短,肉眼不易看清。赶快去户外试试看!
【微问题】除了昆虫,你能说出多少具有拟态或者保护色、警戒色的动物?
【关键词】拟态 贝氏拟态 缪氏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1 14: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