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为什么常常会觉得硬盘空间不够用 |
释义 | 为什么常常会觉得硬盘空间不够用 计算机行业著名的摩尔定律告诉大家,计算机的硬件资源每18个月要翻一番,这一规律从计算机发明之日起,还未被打破。奇怪的是,虽然硬件设备不断地更新,我们依然常常会觉得硬件不够用。 占据磁盘空间更大的软件和各类文件,总是能把刚刚扩充的硬件资源消耗殆尽。软件为什么那么大呢?这倒不是开发人员有意把软件体量搞大,而是在开发的时候没有注意节约硬件资源而已。 现在计算机硬件越来越小巧,不像早期计算机各部分硬件那么庞大 牺牲硬件资源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早期的计算机只有很小(几千字节)的内存空间。计算机程序以机器码或汇编语言写成,可以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并运行。那个时候的程序自然是精简得不能再精简了。程序精简对于节约计算机硬件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来说可就痛苦了。毕竟汇编码是给计算机看的,不是给人看的。人力资源总是软件开发中最贵的东西,浪费一些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节约开发人员的时间,才是高效的做法。怎样节约程序员的时间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常用的功能封装成一个一个包,让程序员调用。这就好比你要出门旅游,把各类物品放在一个一个袋子里面,需要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用即可。比如拿一架照相机出来,不需要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只要会按快门就行了。既然封装成包,就会遇到一些包无需使用的情况。为了程序员开发方便,不妨先把可能要使用的功能包都放进来,这当然让软件体量变大了。 牺牲硬件资源可提高可移植性。汇编码的可移植性差,在不同机器上面需要重新编码,“一次编码,到处使用”,是软件设计的目标。随着程序语言的更新,软件逐渐实现了跨机器、跨操作系统的编码,当然这是以软件消耗的空间为代价的。 牺牲硬件资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让用户看到一个友好的界面,让普通大众都能方便使用计算机。早期的软件是在字符界面用命令行操作的。试想如果发个帖子要输入很多命令,而不是点一个按钮,大家肯定要抓狂了。要有用户界面,当然要有图形了。说到图形,首先要说一说颜色了。最早的显示屏是双色的,每一个像素点只需要1位就可以表示,后来产生了256色,256就是需要8位来表示。现在常用的是32位色,用4个8位分别表示红、绿、蓝、透明度,这样一来,存储一个像素点的颜色就需要更多字节了。现在的屏幕越来越大,为了让用户界面铺满整个屏幕,需要的图像自然也越来越大。 最后就是软件用户界面中的图形不断增多了。为了更好地引导用户操作,软件中的图形当然是越来越多了。综上所述,软件中图形占的空间越来越大了。 软件是不是有过度开发之嫌,开发的功能是不是比用户实际使用的多得多?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大部分用户只用到了软件的一小部分功能。但软件开发者为了尽可能多地销售软件,也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功能。软件复杂了,需要编写的处理异常的代码也就多了。用户输入了不允许输入的数据怎么办?用户没保存就关了文件怎么办?用户计算机忽然断电怎么办……其实软件中90%的代码都是用来处理异常情况的,只有10%是为了实现功能的。 计算机硬盘读/写头 文件的透明存储也是消耗硬件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透明存储,就是你不知道文件存放在哪里。你知道QQ聊天记录存放在哪里吗?你知道浏览网页时的缓存存在哪里吗?现在越来越多的软件无需用户知道文件存放在哪里。这样做的便利之处是用户不需要记忆,缺点就是卸载了软件或重装系统之后,这些文件可能还在,并且是在一个你都不知道是哪里的地方。似乎没有哪个软件会在硬盘空间充足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整理自己的文件的,也没有哪个软件在你重装软件时,会在硬盘里面自己找到以前的文件,并提醒用户使用的。这也算是软件设计的一个小缺陷。 不过,软件不是消耗计算机硬盘的主要凶手。你是否发现,你电脑里面的照片、音频、视频也越来越大了呢?要谈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得说一说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问题了。我们日常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只能将它们编码成二进制。编码越长,反映出来的东西就越接近于真实。不管技术多先进,通过信号传输的信息始终是真实信息的一个近似值。大家当然希望真实度更高一些,那么就只能用更长的编码,再多消耗一些硬盘空间了。(周赛)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内部组件 【微博士】摩尔定律 戈顿·摩尔是芯片制造厂商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一篇论文中称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会每年翻一番。后来他在另一篇论文中说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两年翻一番。摩尔定律不是一种数学定律或者物理定律,它只是一种分析预测。这个预测由于多次被证实,所以影响比较大。其实,后来广为流传的“摩尔定律”中以18个月为翻番周期的说法并非是摩尔本人提出的。 【微问题】摩尔定律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打破? 【关键词】硬盘 硬件资源 摩尔定律 |
随便看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