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为什么古海洋中会有“纺锤”
释义 为什么古海洋中会有“纺锤”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两旁的石兽表面上有很多米粒大小、纺锤形状的麻点。这是一些名为“”的古生物化石。属于原生动物的有孔虫类,个体只是一个细胞,但这个细胞有米粒大小,肉眼都可以看到,形态一般为纺锤形。1829年,科学家建立了的第一个属——纺锤属,就是根据其外形命名的。最早研究它的中国科学家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因形似中国古代纺纱用的筳,李四光便创造了“”字,作为这类动物的名称。

化石(上)及其解剖结构(下)
壳体一般长5~10毫米,小者不及1毫米,大者可达3~6厘米,形态除纺锤形外,还有球形、透镜形、圆柱形等。虽然是单细胞动物,却有着精细复杂的构造:初房是它最初的居室,位于壳体中央,初房上开有一圆形口子,是原生质溢出的孔道,随着的发育,原生质从初房中分泌出来形成很多壳室,并围绕一假想轴旋转生长,依次形成若干壳圈,最后把初房层层包裹在里面。因此,观察壳内部特征必须磨制壳体的各种切面。
全部生活在浅海里,绝大多数喜欢底栖,靠丝状伪足运动,行动很迟缓,少数种类的幼体也能营漂浮生活。
最早出现于石炭纪,二叠纪末期就灭绝了,在1.2亿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迅速的演化,并曾遍布全世界,是当时海洋中主要的微体动物。已成为划分对比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的标准化石。
化石风化后往往突出于岩石层面之上,虽然只有米粒大小,但因数量多,分布集中,比较容易辨认。(王小娟)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2 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