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人类性别科学
释义 人类性别科学
浅谈同性恋的成因
前言:同性恋,特别是男性同性恋,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反常、病态、罪恶与犯罪,受到社会和教会的谴责、驱逐、唾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对同性恋采取的是歧视和压制的态度。尽管弗洛伊德1935年就提出了同性恋并非疾病的论点,但是到1973年才被多数精神病医生所接受,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中分离出去,社会对同性恋的压制毕竟开始松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关于同性恋的法律开始明显放宽。1992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才做出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中分离出去的决定。据中国社科院李银河教授的调查,保守估计我国同性恋者有3000万-4800万人,随着我国同性恋者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性恋现象如同冰山一角,逐渐开始暴露出来,对于与之相关的概念、成因、实证研究也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对同性恋的概念、成因研究进行综述,以观之“同性恋"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同性恋的基本概念
1.同性恋的界定 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是法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该描述指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我国性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认为“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1]。性社会学工作者张北川则认为“在对性伴侣的选择拥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一个性成熟的个体如果具有明显或强烈的指向同性的性欲或同时存在主动的同性性行为,方可视为同性爱者"[2]。他区分了“同性性行为"与“同性恋",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同性性行为范围更广,只要同性间发生性行为的,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经常性的还是暂时性的,都属于同性性行为。而同性恋者仅指那些自愿的、经常性的同性性行为者。在早期,大多数国家视同性恋为一种精神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逐渐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性取向。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Ë)不再视同性恋为精神疾病,但是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指对自己同性恋性取向不满意,并感到持续且明显的困扰者)仍归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另根据WHO组织出版之《国际疾病分类》(ICD-9),亦特别注明“同性恋"已被取消,但是“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仍列入疾病项目中。
2001年4月20日,中国最新颁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重新定义精神病标准,指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人,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这虽然比美国晚了28年,也不表示中国的法律和社会正式承认同性恋的地位,但毕竟是一种进步,显示了我们的社会对同性恋有了更为科学的认知。
2.同性恋的类型 有学者从同性恋形成因素的角度把同性恋划分为素质性同性恋和境遇性同性恋,前者专指由遗传因素和胚胎激素导致的,或是由X和Y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同性恋;后者指由于长期处于与异性分别或分离状态,便转而对同性产生好感,由此而产生对同性的爱慕[3]。有人认为除了这2种类型外还应有第3种,即人格性同性恋,指内向型性格者在封闭压抑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下,其人格发展产生偏差而导致的同性恋,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的一种同性恋[4]。还有学者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进一步把素质性同性恋分为自我和谐性同性恋和自我不和谐性同性恋,前者指同性恋者和谐接受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不感到痛苦,因而无需接受心理治疗;后者指同性恋者对自己的同性恋行为感到内疚,迫切要求改变性取向,急需接受心理治疗[5]。
二、同性恋的成因
1.生理因素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这种同性恋称为境域性同性恋。持前一种看法的学者是以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来考察同性恋问题的。关于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比如有的女孩子生来就具有男孩气质,她们不喜欢花衣服、洋娃娃这些女性化的物品或玩具,而喜欢刀枪、棍棒,因此她们被称为“假小子"。可以说,她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体气质都是男性化的,角色认同于男性,因此她们没有一般女孩子的娇柔,喜欢和一些弱小的女孩子一起玩,去保护她们。这种做法强化了她们内心男性化的欲望,显示了同性恋的倾向。进入青春期,她们的性取向依然是男性化的,异性对她们并不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她们的性对象很容易转向同性,进而形成同性恋。遗传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但是能说它就是产生同性恋的原因吗?对此,学者们做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关于单卵孪生子和双卵孪生子的比较,最受注意的是考尔曼对孪生子同性恋发生状况的研究。他于1952年对85对身为孪生子之一的男性同性恋者和他们孪生兄弟进行了深入考察。这其中,40对是单卵孪生子,45对是双卵孪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兄弟100%是同性恋者,且他们的同性恋倾向程度完全一致,均为素质性同性恋者。而双卵孪生兄弟仅40%是同性恋者。他的考察所引导出的结论是:同性恋性定向与性行为的发生不仅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单卵孪生子的同性恋倾向也甚于双卵孪生子。但他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专家的非议。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雷纳指出,虽然从一定意义上看,同性恋属于人的个性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由身体本身确定的,但许多发现提示性心理的状况,也受到基因控制的影响。美国一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小组于1993年7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报告揭示,比起一般人来,在76名男同性恋者的男性亲属中,同性恋的比例相当高,几乎所有的比例失调都出在母亲这边。科学家据此推测,另外同性恋可能是母亲遗传的。为了证实这一推测,一项以4对同性恋兄弟为对象的DNA分析发现,3对兄弟的X染色体的一个特殊区域上,兄弟两人竟有5个基因相同,从统计学角度来说,有相同性倾向的兄弟在基因上存在这样的相同不是偶然的,它表明至少有一个与同性恋有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这一区域。项目负责人哈默说:这些兄弟并无明显的女人气,除了性倾向,他们俩是不同的,他说:“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性倾向具有遗传基础的最有力证据。"[6]关于激素水平,有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的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确实能够极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因此,有人推测是不是类似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即通过胎儿期的激素注射改变其性心理及行为。但这些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此外,有科学家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激素水平,并将二者加以比较。研究结果只能说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激素水平变化。关于大脑结构与同性恋的研究,脑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作出令人公认的同性恋完全是先天形成的结论。它存在的疑问与前面一样,即脑结构的某些变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1 12: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