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为什么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释义 为什么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乘飞机从空中俯瞰黄土高原,极目望去,到处一片黄色,地面像波浪般起伏,重叠纵横的深沟,沟壁直立,沟的深度可以达到几十米到上百米。行走在沟底,向上望去是一线蓝天。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密布,多数地区每平方千米内有3~5千米长的沟壑,沟壑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
黄土高原主要由塬、墚、峁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塬(yuán)又称黄土台地,是顶面宽阔、平坦的高地,四周被沟谷切割,较为陡峭。塬是黄土高原良好的耕作地区。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都是著名的塬。黄土组成的长条状的岗岭叫墚(liáng),是塬经过长期强烈的侵蚀切割形成的。大部分黄土墚的顶面比较狭窄、平缓,墚顶有许多马鞍形凹地。两侧被沟谷切割得很破碎,甚至两侧的沟谷有连通的趋势。顶部浑圆呈馒头状、斜坡陡峻的黄土山丘叫峁(mǎo)。

沟壑密布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为世界所瞩目,一是在那里堆积的连片黄土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堆积厚度最大的;二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严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流失强度最大的区域。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43万平方千米,年流失量16亿吨。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如此强烈的土壤侵蚀始于何时?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于亚洲中部和中国西北部的干旱地区。那些地方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间冷却收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破碎成小石块、沙子、粉砂和黏土。到了每年的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将这些细小的粉砂和黏土吹起,并向东南飞扬,一直飘到现在黄土高原这个地方后,由于南面遇到高大的秦岭阻隔,风力减弱而降落地面。千百万年来就是通过这样不断堆积的过程,最后在今天的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厚厚的黄土;而比较粗的石块和沙子则留在原来的地方,形成戈壁和沙漠。黄土高原黄土中粗粉砂的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而细颗粒黏土含量在这一方向逐渐增加。根据粗粉砂和黏土的含量,黄土可以分为砂黄土、黄土和黏黄土。愈是接近风沙源区黄土质地愈是粗疏,而远离风沙源区其质地愈是黏重,这是黄土风成学说的重要依据之一。
黄土颗粒虽然含有少量粗粒物质,总体还比较细,容易疏散,但特别的是,土层崩塌的时候,还能保持棱柱形的整体。黄土中碳酸钙的含量比较高,具有黏结土粒的作用,但碳酸钙又非常容易溶解在水中,这就使得黄土在雨水中容易分散和冲走。由于黄土高原植被比较稀疏,而夏季的暴雨又很多,因此黄土常常被流水冲走,一旦有了沟,即使是很细的沟,暴雨就会使这些沟很快加深、扩展,沟头不断向上延伸,最后形成沟壑。这样的沟壑不断切割和肢解着黄土高原,使得黄土高原呈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景象,并有大量的泥沙被河流携带到黄河的中下游去,使黄河成为一条富含泥沙的河流。“黄河”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除了自然原因,人为活动尤其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加速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过程。现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是自然侵蚀基础上的人为加速侵蚀。距今3000年至2000年前,年侵蚀量约为9.7亿吨。经历了明清时期和20世纪50—80年代等土壤侵蚀强烈发展的时期,现在的年侵蚀量约为16亿吨。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的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强的趋势,北部土壤侵蚀强度达到每平方千米3万吨以上,而南部一些山地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每平方千米500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别?研究发现,首先是降水、植被、土壤这些自然地理地带性因素,其次是地貌、人为因素等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强烈的土壤侵蚀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对工农业生产和道路交通建设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同时,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输入黄河下游,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引发洪水灾害。自1950年以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防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是在该地区增加了植被,减少了黄河泥沙。但是,根本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加大治理力度,持续不懈地努力。(杨勤业)

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被黄河携带到中下游
【微博士】高原和台地
海拔高、面积较大,但地面相对比较平坦、起伏不大的地区,被称为“高原”。高原周边往往比较陡峻,从低平地区看上去,好像是一堵巨大的墙。按所处的位置,高原可分成这几类:假如与山脉同时形成,全部或部分被包围在高大山脉之中,称为山间高原,如青藏高原;介于山脉与平原(或海洋)之间的,称山麓高原,如巴西高原;从低地或海边陡然升起的称大陆高原,如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的安卡拉特拉高原。此外,按高原的形成原因,可区分为堆积高原、切割高原和侵蚀高原。
台地是地貌基本形态类型之一,是表面比较平坦、一侧或四周为陡峻斜坡围绕的高地,多分布在山地边缘或山间。和高原相比,台地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均较低,分布范围较小。
【科学人】刘东生

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1917—2008)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中国黄土分布图,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黄土“新风成说”,建立了黄土沉积的年代序列,并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刘东生以他开展的奠基性的研究工作,被世界同行公认为中国黄土序列的“古环境研究之父”。
【微问题】为什么黄河水那么黄?
【关键词】黄土高原 黄土风成学说 水土流失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2 9: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