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为什么远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会引起全世界的恐慌 |
释义 | 为什么远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会引起全世界的恐慌 臭氧层与臭氧空洞 科学家研究表明,长时间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破坏人体和动物的免疫功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幸好,太阳光在透过大气层时,绝大部分的中短波紫外线已被吸收,只有对人体和生物较少危害的长波紫外线到达地表。吸收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是距离地表15~50千米高空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它就像天然的保护伞,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得以正常生存繁衍。 既然大气臭氧层挡住了绝大多数紫外线“入侵”,为什么南极的企鹅还会因紫外线致盲呢?为什么其他地方的动物都能正常生存,偏偏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些动物会受到紫外线伤害呢? 2006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高达2900万平方千米 大气臭氧层是在19世纪40年代才被人类所了解并命名的。100多年后的1974年,美国化学家罗兰和穆连最早提出臭氧层问题,认为对流层大气中的氯氟烃类化学物质(CFC)输送到平流层后可能会破坏臭氧层。随即,科学家展开了针对地球臭氧层的大规模观测,并于1985年在南极地区首次发现了臭氧层空洞。所谓“臭氧层空洞”,是指在某个地区上空臭氧含量远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如果说臭氧层像一把遮挡紫外线的保护伞,那么臭氧层空洞就像是在伞上破开了一个孔,紫外线可以轻易地长驱直入,直达地球表面。正是由于南极地区的大气平流层出现了臭氧层空洞,才使得那里的许多动物因长时间受到过强紫外线的辐射而失明。 臭氧层空洞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但在最近几十年里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并曾一度覆盖南美洲最南端上空。同时,地球的北极也未能幸免。2011年春,科学家监测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类似的大规模臭氧层空洞,最大时相当于5个德国本土面积。此外,中国青藏高原的臭氧含量也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若继续发展,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臭氧层空洞。 大量证据表明,氯氟烃类化合物确实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因素,而它几乎完全来源于人为活动。保护臭氧层现已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领域里的一项重要课题。最早使用氯氟烃的24个发达国家已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限制使用氯氟烃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5年,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臭氧层空洞将会逐渐得到弥补和恢复,强烈的紫外线将不再肆虐,两极包括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人类和生物将会有一个安稳的大气环境。(施润和) 【微博士】氯氟烃 氯氟烃是一类由碳、氢、氯和氟组成的人造化合物,1930年首次被用作冰箱制冷剂,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大量使用,同时它还被广泛用作气溶剂、发泡剂等。这类物质在地球表面很稳定,但当它扩散到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分解出对臭氧分解具有强烈催化作用的氯原子,促使大量臭氧分解成氧气,从而使大气层失去阻挡紫外线的功能。 【微问题】你知道家里冰箱、空调的制冷剂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吗? 【关键词】紫外线 臭氧层 臭氧层空洞 氯氟烃 |
随便看 |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