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水下几千米的深海生物吃什么 |
释义 | 水下几千米的深海生物吃什么 19世纪时,科学界相信只有上层海洋才有生物,大约200米以下因为没有光,也就没有植物,到600米以下连动物也没有,叫作“无动物带”。后来把跨大西洋的电缆拉上来修理时,发现沉到几千米水深处的电缆上居然长满了动物,深海“无动物带”的说法不攻自破。现在我们知道,即便在最深的1万多米的海沟里,动物仍然逍遥地生活着。但是,水深几千米的地方一片漆黑,距离有光合作用的有光带又十分遥远,那里的动物能找到东西吃吗? 深海生物分两类:一类是热液、冷泉出口处的“黑暗食物链”,这类生物能够自给自足,它们利用来自海底的物质和能量,依靠化学合成作用制造有机质,但是它们只分布在热液、冷泉的附近;另一类分布比较广泛,这类深海生物依靠海洋上层掉下来的有机质生活,不管是生物的尸体,还是动物的粪粒,都可以成为它们的食料,假如有死去的鲸鱼或者沉船的木头掉落海底,那立刻就会形成深海的繁华世界,会给许多生物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美餐。 起先,人们以为从海面掉下来“食物”是一个缓慢、均匀的长期过程,像雪花那样缓缓下降。30年前随着观测技术的改进,发现这些颗粒的沉降过程是突发性的事件,常常随着海面生物的勃发而来,而大部分时间却几乎没有“供应”。因此,深海生物通常都有相应的适应能力:胃口大,有食源的时候饱餐一顿,以迎接长期的食物短缺;运动快,能迅速投向下一个目标,决不能“守株待兔”。除了在海底上面和水层中生活之外,还有一批深海动物钻在泥里,专门吃泥里的有机物质,当然泥里的有机质归根结底也是上面掉下来的。这种钻泥的生活方式“质量”如何,人类很难客观评论,但是这种深海生物确实不需要像游泳生物那样疲于奔命了,而且,蚯蚓钻土生活,不也活得有滋有味吗? ![]() 鲸鱼的尸体,是深海生物圈的“热点” |
随便看 |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