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为什么要到深深的矿井中去探测中微子 |
释义 | 为什么要到深深的矿井中去探测中微子 电影《2012世界末日》中,印度一处铜矿矿井深处工作的核物理学家发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与地球岩层发生作用,加热地壳,使得大陆板块加速漂移,造成了世界末日。当然2012年我们已经安然度过,可中微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家要到深深的矿井中去探测中微子呢? 中微子是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与中微子相关的实验经常让人们大吃一惊,一次次加深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20世纪初物理学家注意到,中子衰变成质子的贝塔衰变时释放出来的电子能量总是不固定的,说明有些能量神秘消失了,仿佛违背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规律。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玻尔甚至提出,在微观世界里这些守恒定律可能并不成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贝塔衰变时除产生电子外,同时产生出一种质量非常小的中性粒子,是它携带走了那些“凭空消失”的能量和动量。1933年费米正式把它命名为中微子。 其实我们随时都“沐浴”在中微子的海洋里,它们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不过它不会像电影里那样造成世界末日,恰恰相反,由于弱相互作用的反应截面非常小,中微子很少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每秒有1000万亿个太阳中微子穿透我们的身体,我们根本感受不到。中微子这种强悍的穿透力让科学家吃尽了苦头,直到1956年,美国科学家柯温和莱因斯才第一次观察到了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后来科学家还发现中微子有几种“味道”(即种类),分别对应基本粒子中的电子、缪子和陶子,它们都属于轻子。 为了看到一些中微子,弄清它的性质,科学家只能守株待兔,用好多吨物质作为靶子来“接待”中微子,希望有机会发现它的踪迹。为了探测微弱的中微子信号,中微子探测器一般都建在山洞或者地下数百甚至上千米的矿井中,借助厚厚的岩层屏蔽来自宇宙线中其他粒子的干扰。 地下中微子探测实验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柴昌俊 1968年美国物理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和约翰·巴考在南达科他州一个金矿的深矿井中观测太阳中微子实验时,发现探测结果只有理论值的1/3。30多年总是得到同样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问题”。直到1998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超级神冈探测实验中找到证据,证实是不同“味道”的中微子之间发生了转换。太阳中微子问题解决了,但同时又提出了“中微子质量之谜”,因为原来人们总是假设它们可能是没有静止质量的。三种中微子怎么转换,也不得而知。 日本超级神冈中微子实验室 今天,在地球上已经建立起很多中微子实验室,它们分别探测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核电站中微子,以及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的振荡。中微子质量究竟是多少,是不是还存在其他类型的中微子,中微子有没有磁矩,宇宙背景中微子占什么地位,这些谜团都尚未解决,读者们将来大有用武之地。(肖能超) 【微博士】中国的中微子实验 中国的大亚湾核电站是世界上最强的中微子源之一,在大亚湾附近的山内附近也建有中微子实验室,2012年这个实验室精确测量了电子中微子向陶子中微子振荡的参数,精度99.999 9%,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实验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
随便看 |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