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大本曲是哪个民族的曲艺形式起源以及特点是什么
释义 大本曲是哪个民族的曲艺形式起源以及特点是什么
大本曲是一种云南大理特有的民间说唱曲艺形式,在大众传播以及网络传播的冲击下,其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那么传承大本曲,外母娘都应该了解大本曲是哪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怎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本曲的起源介绍以及特点,希望你会喜欢!
大本曲的起源介绍
大本曲是白族的曲艺形式。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云龙、宾川等地。历史悠久,一说起于唐代,一说源于明代。田边地角,街头巷尾,茶座戏园,皆可表演。除少数专业艺人外,多由农民业余献艺。通常一人演唱,一二人以三弦伴奏。内容多为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故事。传统曲目丰富,有改编自白族民间传说的《血汗衫》、《朝珠花》等,有改编自汉族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曲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之说。唱腔分南、北流派。南派有三腔、九板、十八调,北派有三腔、九板、十三腔。其中九板是基本唱腔,十八调与十三腔是辅助唱腔。两派基本唱腔旋律接近,但南腔较细腻,北腔较粗犷。音乐结构是联曲体,多种不同曲牌(即大本曲的各种板调)表现不同情感。演唱者根据内容需要将各种曲牌按一定的规律连接,组成整体。20世纪50年代后,逐步由平地说唱搬上舞台,与民间戏曲吹吹腔融合,形成唱、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白剧。大本曲为其主要唱腔。
大本曲的特点
大本曲的演唱形式为坐唱表演,一般是一人演唱,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者仅用一柄摺扇、一幅手巾做简单道具,有时也有由一人、自弹自唱的。大本曲能演唱具有各种不同人物、情节为内容的长篇故事,唱词全用白族语,中间的夹白和韵诗多用汉语。
演唱者有醒木、扇子、手帕等道具,可随地演唱,亦可登台表演。大本曲唱腔分南腔、北腔两个流派,南腔重委婉,有“平板"、“黑净"、“老麻雀调"等九板十八调;北腔尚质朴,有“正板"、“脆板"、“螃蟹调"等九板十三腔。句式以3个7字句、1个5字句组成一节的山花体最为常用,还有5句、6句、7句和3个10字句为一节的几种格式。
大本曲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即:南腔、北腔、海东腔。南腔音乐九板十八调,委婉、柔和;北腔九板;十三腔,高亢、粗犷。唱腔已形成了成套的职能作用和组合稳定的腔调系列,其中有咏叹性腔调系列,表现喜、怒、哀、乐;有宣叙性系列,表现叙、诉、数、说。此外,还有一大批独立的曲牌和小调。
大本曲的韵式主要有“花上花"、“捞里捞"、“油勒油"、“翠茵茵"四大韵,每个大韵又根据白族语音的特点,分出若干小韵。大本曲的句式,基本上是“三七一五句"。
大本曲是白族民族民间曲艺中,具有音乐、一定人物和情节故事结构的长篇故事演唱。每本说唱一次完成,长约二至四小时,
大本曲源于白族《绕三灵》所祭祀之爱民皇帝段宗榜。《南诏野史》载:“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各为一队,自成行列,领队为二男子,共扶杨柳一大枝,婆娑前进,载歌载舞,一入主唱,一人打诨,自有曲本,如《叹五更》、《摇钱树》等"。
大本曲演唱时、通常由一人说唱,一人操三弦伴奏,分坐于高台之上的方桌旁边,表演时面向听众,使用道具是一把折扇、一方手帕、一块醒木。因表现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的长篇故事、长篇曲词,大本曲就由此得名,大本曲广泛流传于大理,洱源、宾川、下关一带。白族民间有“三斋不抵一曲"之说。白族民谚则说:“不放盐巴的菜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过不成"逢年过节、生子、祝寿、农闲、工暇时节都要弹唱大本曲,每年三至九月间,正是大本曲演唱的旺季。因大本曲的思想性、文学性和音乐性都比较强、能充分表现人民群众的爱憎和好恶,加上演唱艺人善用表情声调传神和传情,因此广受群众喜爱。
大本曲演唱艺人还可临场即兴发挥、创作,可以见人说人,见物唱物,就事论事。
相传大本曲拥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记的手抄曲本。音乐在前奏曲大、小摆、三台、平板、正板、高腔的基础上,还有大、小哭板,形成大本曲九板十八调,以白族调格律三七七五为上阙,七七七五为下阙。总之,大本曲是以民间曲调发展为山花体,从山花体发展到联曲体,又从联曲体形成板腔体。
曲调是大本曲的先声,文学是大本曲的基础。洱源县著名大本曲艺人刘沛、杨学智不但在县内白族村寨演唱,还被邀请到大理等地演唱,是大理州大本曲协会会员。
大本曲演唱注重字正腔圆,讲究声调、道白,形成有讲有唱有白有叫(叫板、叫头)。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有声有色。让人陶醉痴迷、从而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大本曲的渊源
大本曲历史悠久。明代诗人杨桂楼在山花碑上的题诗即为大本曲体裁。原为1人说唱,1人弹三弦伴奏,以白族语言演唱为主,也可用汉语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断革新,有了对唱、合唱,增加了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白族大本曲,组织艺人用大本曲的演唱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歌颂社会主义。民族节日本主节、三月节以及居家乔迁新居等,大多要进行大本曲演唱活动[2]。
在洱海周围的白族乡间,形成了一批半农半艺的大本曲艺人。他们常常在农闲时间应邀走乡串寨为群众演唱,因而流传着“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的说法。在白族群众看来,请艺人演唱大本曲不但是为了艺术欣赏,也有禳灾祈福的意思,所谓“三斋不抵一曲",即是说斋戒三次不如演唱一次大本曲,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
本子曲流传于洱源、剑川、兰坪、丽江等县,多半以歌手自弹自唱或一人伴奏一人唱的形式进行,伴奏乐器为龙头三弦。其曲本的文学形式比之大本曲更接近于长篇叙事诗,在演唱过程中基本上不加说白。唱词均为“三七一五"的格律。和大本曲一样,也是用各种角色的自述方式来演绎长篇的故事。曲调主要是流行于大理州北部地区的白族调(亦称白曲)、“泥鳅调"、“青姑娘调"、“割埂子调"等,曲目有《鸿雁带书》、《放鹞曲》、《出门调》、《黄氏女对金刚经》、《青姑娘》等30多部。也有着一批半农半艺的职业歌手。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1 23: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