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占星术:二十八宿
释义 占星术:二十八宿
中国古人把太阳在天空中的周年视运动轨迹称为黄道,同时又把与天球极轴垂直的最大的赤纬圈,也就是地球赤道平面延伸后与天球平面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前面说过,源自巴比伦的星占学是以黄道十二宫作为划分天区的坐标系,古代中国则是以赤道周围的星座为划分星空的坐标系,这些星座共有二十八个,古人叫它二十八宿,它们是: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珍。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舍或二十八次,“宿"、“舍"、“次"在古汉语中都有留宿和旅居的意思,所以在古人看来,二十八宿就像是沿途的驿站一样,供日、月、五星临时休息之用。为什么要用“二十八"这个数字呢?这与月亮在恒星月中的运行周期有关。在天文学上,把月亮在恒星间回到同一个位置的周期称为恒星月,一个恒星月的长度是27.33天。一个恒星月中,月亮每晚在恒星间都有一个旅居的住所,每月共换27或28个住所。这就是二十八宿的来历。实际上,中国古代曾经在某个时期使用过二十七宿,办法是将室、壁二宿合为一宿。从理论上讲,日期计算只能取整数,不能取半天,所以观测月亮在恒星间的运行,要么取二十七,要么取二十八。
二十八宿分四方排列,每方七宿。由于二十八宿是月亮在天空运行的“驿站",所以中国古代也有七日一周的“星期"制。《周易?蛊卦》卦辞说:“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甲前三日,甲后三日,连同甲日,正是七日。《巽卦》九五爻辞也说:“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这也是七日周期。古代印度的占星术也有七日一周的“星期"制,称为“七曜术",但那是指日、月和五大行星,与中国固有的七日一周的“星期"制不同。近现代的七日一周的星期制是在七曜术的基础上演变的。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七日一周“星期"制是唐宋时期从古代印度传入的,其实是不确切的。
在古代印度,二十八宿被称为“纳沙特拉"(nakshatra),在阿拉伯则被称为“马纳吉尔"(al-manazil),意思都是“月站",可见这三个“二十八宿"都是来源于月亮在恒星间的运行周期,有着共同的来源。但三者的名称和具体划分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中国的角宿,在古印度《宿曜经》中称为“珠子",斗宿(指南斗)在《宿曜经》中称为“象牙",等等。
然则二十八宿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是一个争议较大,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阿拉伯的“马纳吉尔"出现较晚,不是竞争对手。有人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印度,有人主张起源于中国,还有学者在巴比伦楔形文字中找到二十个“月站",其中可以确定出十六颗距星。这二十四个“月站"与中国二十八宿相合的只有三个,与印度“纳沙特拉"相合的有十个。因而也有人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古巴比伦[27]。
中国传统的二十八星宿分居四方,分别由四象统辖。“象"是星宿在天空中的形象,是中国传统天文学和星占学的基本概念。二十八宿所配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其中玄武为龟、蛇的合体,所以四象实际上是由五种灵异动物所组成的。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动物,《说文?龙部》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的写法与东方七宿的构形十分相似,所以中国古文字的“龙"字很可能就是古人观察东方七宿时的摹拟象形。按照古人的说法,角宿象苍龙的角,亢宿象苍龙的咽喉,氐宿象苍龙的头,房宿象苍龙的肚腹,心宿和尾宿当然分别是指苍龙的心脏和尾巴了,箕宿虽然与龙体无关,但至迟商周时代起,它已与尾宿合为一体,象征龙尾的卷起部分。不仅如此,古人还观察到“苍龙"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动态变化。《周易?干卦》的卦爻辞就形象的记载: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整个卦爻辞可分为三部分,前面的“初九"、“九二"是指爻象,在《周易》中,相连的一横划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