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Ireland |
释义 | Ireland 爱尔兰 英伦诸岛中的第二大岛。隔北海峡、爱尔兰海和圣乔治海峡与大不列颠岛相望。中部低地为肥沃的平原和沼泽;北部与南部地势渐高,多山地。香农河为主要河流,自北向南入海;湖泊星罗棋布,多集中在北部和西部,包括内依湖。1921年,爱尔兰岛因政治归属而分为两部分:东北部称北爱尔兰,属英国;其余部分组成爱尔兰共和国。历史:考古遗迹丰富。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人入侵,爱尔兰岛被分割成阿尔斯特、米斯、伦斯特、芒斯特和康诺特五大王国,名义上承认爱尔兰王(塔拉的统治者)的最高领主地位。公元5世纪皈依基督教——在传教活动中圣帕特里克主教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爱尔兰教会扶持学术和艺术,重视传教活动。9—10世纪北欧海盗入侵,1014年,布赖恩·博鲁在克朗塔夫一役中取得重大胜利,结束了外族统治。12世纪中叶英格兰的诺曼征服者南下,爱尔兰宣誓效忠亨利二世。13世纪英格兰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传到爱尔兰,一批总督以英王的名义上任,并开始召开议会(由英裔爱尔兰人组成,归英王室管辖)。然而,英格兰的统治仅限于都柏林周围地区(当时称为“栅栏区”),到16世纪,征服爱尔兰成为英国都铎王朝的目标。天主教徒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起义被镇压。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先后建立*爱尔兰庄园(Plantation of Ireland),阿尔斯特的庄园以开办时间长而著称。爱尔兰人民没有停止反抗,终于在1641年爆发起义,他们在东北一带活动,直到1649—1650年克伦威尔发动臭名昭著的远征才告失败。英格兰移民分得叛乱分子被没收的土地,由此奠定爱尔兰的少数派新教徒提高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基础。王政复辟时期推行的移民政策使新教徒拥有更多的土地。1690年,奥伦治的威廉(威廉三世)挫败爱尔兰保皇分子让天主教徒英王詹姆斯二世复辟的企图,随后不仅没收其土地,还制定新的扼制天主教的刑法。18世纪,爱尔兰新教徒奋起抗争,以摆脱受制于英格兰的状况。1782年,在格拉顿的领导下,爱尔兰争得立法独立权。1798年爱尔兰起义失败(参见“爱尔兰人联合会”[United Irishmen,Society of]),小皮特认识到英格兰与爱尔兰合并(1800)(参见“联合条约”[Union,Acts of])以及*天主教解放运动(Catholic emancipation)的必要性。“解放法令”最终于1829年签署(参见“奥康内尔”[O'Connell,Daniel])。19世纪,大多数爱尔兰人社会地位低下,处境艰难,天主教徒重新揭竿而起。青年爱尔兰运动尝试废除“联合条约”的努力以失败告终。继爱尔兰(马铃薯)饥荒之后,*芬尼亚派(Fenians)起义未遂,稍后*爱尔兰自治运动(Home Rule)谋求爱尔兰实行自治,由此激起民族主义情绪。*土地同盟(Land League)推行的土地改革取得一些成果,而爱尔兰自治运动尽管有格莱斯顿相助,但没有进展。到1914年虽名义上解决,但实际上共和党和阿尔斯特新教联盟均持反对态度:前者要争取更多的独立权,后者则担心在天主教徒占多数的自治政府中自身地位不保。1919年爱尔兰共和国宣告成立,内战打响,1920年英国提出分治的解决方案,即在新教徒占绝大多数的东北部和以天主教徒为主的南部与西部分别建立自己的议会,但不得脱离联合王国。共和人士不接受,1922年具有自治领地位的“爱尔兰自由邦”在南部宣告成立。北爱尔兰则选择留在联合王国内实行自治。 北爱尔兰全境有26个行政区。传统上划分为6个非行政郡,即安特里姆郡、阿马郡、唐郡、弗马纳郡、伦敦德里郡和蒂龙郡。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变化甚大,造船、亚麻纺织等传统工业及农业日渐衰微,工业门类趋于多样化(化工、橡胶、人造纤维和机械),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增。然而,近十年来的政治动乱使经济发展受损。历史:《爱尔兰政府法》(1920)规定了爱尔兰的分治办法。*阿尔斯特(Ulster)9个郡中的6个决定作为自治省并入联合王国(参见“爱尔兰自治运动”[Home Rule]),其余3个郡划归爱尔兰共和国。1922—1972年间,北爱尔兰在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设有一个议会,在大多数事务上享有立法权。首相和内阁行使行政权。外交政策则由英国政府制定。在英国议会中享有保留席位。占多数的新教徒主宰政局,天主教徒(许多教徒要求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合并)不满情绪日涨,到1968年终于酿成暴力事件。次年冲突升级,英国不得不派驻维和部队。*爱尔兰共和军(Irish Republican Army)发动一系列恐怖性爆炸事件,英国被迫于1972年中止北爱尔兰议会,将其置于英国议会的直接统治之下。英国下议院现有17名北爱尔兰议员。1973年,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组成的北爱尔兰行政委员会宣告成立,对国民大会负责。1974年爆发总罢工,此后管理权改交北爱尔兰事务大臣,1976年成立制宪会议。1980年一批爱尔兰共和军分子狱中绝食,企图把刑事案升格为政治案件。博比·桑兹和弗朗西斯·休斯绝食身亡。1982年英国准备把政府权力下放,终又放弃。1985年,*撒切尔夫人(Thatcher,Margaret)和*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Garret)签订《英格兰——爱尔兰协议》,赋予爱尔兰共和国更大的事务决策权,引发阿尔斯特联盟的抗议和罢工。在1993年的《*唐宁街(Downing Street)宣言》中,联合王国与都柏林政府重申北爱前途交由全民公决的意愿。新芬党受邀参加立法讨论,但前提是必须放弃暴力。1994年*亚当斯(Adams,Gerry)宣布爱尔兰共和军全面停火,得到新教徒领导的准军事团体的响应。1996年,各方在是否先解除爱尔兰共和军武装和英国政府坚持北爱省进行预选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全面和谈进程受挫。爱尔兰共和军再生事端,英国与都柏林政府同意通过选举产生北爱尔兰谈判团(不排除全民公决)的计划,以使放弃暴力的各大党派恢复全面和谈。面积:14121平方千米。人口(1992年估计):1610000。首府:贝尔法斯特。 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语名:Eire)全国分26个郡。经济:为农业国,养牛业占主导地位,东部低地的肉牛业发达。奶牛场遍及全国,南部的奶牛业尤为突出。主要作物有大麦、小麦、燕麦、马铃薯和甜菜。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如食品加工、酿造、制酒、纺织和服装。大量开采泥炭,用于发电和取暖。1977年欧洲最大的铅锌矿在纳文投入生产。虽为岛国,海岸线长,渔业规模偏小。历史 :“爱尔兰自由邦” 成立不久,共和党开展活动,继续反对分裂爱尔兰,一直到1923年被压制。1932年替天行道士兵党领导人德瓦勒拉当选总理,1937年制定新宪法,把“爱尔兰自由邦”改名为“爱尔兰”。1949年爱尔兰统一党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执政,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并退出英联邦。1969年以来,爱尔兰政局深受北爱各方冲突的影响,爱尔兰政府一直希望能在北爱成立一个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认可的政府。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现称“欧盟”)。1979—1982年,*豪伊(Haughey,Charles J.)领导的替天行道士兵党为执政党,直至被*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Dr. Garret)领导的爱尔兰统一党—工党联盟击败,组成联合政府,联合政府后因削减开支而瓦解。豪伊于1987年重新当选为总理,1992年辞职;*雷诺兹(Reynolds,Albert)接任,1994年辞职,他领导的联合政府解体。爱尔兰统一党领导人*布鲁顿(Bruton,John)继任总理一职,组成新一届联合政府。总统:玛丽·罗宾逊夫人。官方语言:爱尔兰语、英语。国教:天主教。官方货币:爱尔兰镑。面积:68893平方千米。人口(1994年估计):3512000。首都和主要港口:都柏林。 |
随便看 |
科学时代收录了46211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