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Hinduism |
释义 | Hinduism 印度教 约4亿印度人及印度周围国家部分居民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作为宗教,并没有正式信条,是约5000年文化连续发展的综合结晶。它包含着多种多样的传统信仰和习俗,几百年来与较为年轻的其他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相互影响着。一个中心思想是,人一生行为的必然结果是生命在更高或更低水平上的*转世(reincarnation)(参见“业”〔karma〕),从这一信仰出发便产生了*种姓(castes)制度,也有了慈悲、不害众生的情怀(参见“不害”〔ahimsa〕)。该教的目标是在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并回到不变的终极世界——*梵(Brahman)境中去。解脱可以通过行善来得到;可以通过献身于某一个神,如深得人心的护持神*黑天(Krishna)来获得;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默念和禁欲主义(见“等持”〔samadhi〕),(“瑜伽”〔yoga〕)来实现。主要的神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者合称为*三相神(Trimurti);后两种神特别受到两大主要教派——毗湿奴派信徒和湿婆信徒——的崇敬。这些神及无数较次要的神灵被众多印度教信徒看作是“梵境”存在的证明。群众性的信仰活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寺庙拜神和各种节日的欢庆。印度教源于早期的*泛灵论(animism)和*图腾崇拜(totemism)(前2750年之前),后来发展成为对自然众神的一种祭祀崇拜,例如在*吠陀(Vedas)时期(约前1500—前500)对*因陀罗(lndra)的崇拜。*婆罗门教(Brahmanism)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中是压倒一切的形式,后来佛教和耆那教应运而生与之竞争。主要经典有*《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和*《罗摩衍那》(Ramayana),均创作于上述时期。毗湿奴和湿婆在中世纪(800年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神。近世新教派继续出现,其多数派别关心的是如何普及印度教思想。参见“雅利安社”(Arya Samaj),“梵社”(BrahmoSamaj),“罗摩克里希纳”(Ramakrishna),“吠檀多”(Vedanta),“辨喜”(Vivekananda)。 |
随便看 |
科学时代收录了46211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