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Lebanon,Republic of |
释义 | Lebanon,Republic of 黎巴嫩共和国 中东国家。位于地中海东岸。境内有南北走向的两大山脉(黎巴嫩山脉与反黎巴嫩山脉),中间隔着贝卡谷地。人口混杂,有阿拉伯人、腓尼基人、东征十字军后裔及希腊人。信基督教与信穆斯林的大约各占一半。经济:黎巴嫩曾是森林覆盖的国家,雪杉很出名,但现在许多林地被辟为耕地。肥沃的贝卡谷地是主要生产区域,主要产柑橘。1975—1976年的内战使工农业生产严重受损,现在尚属重建时期。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业地位重要,还有两家炼油厂也极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曾经关闭)。历史:黎巴嫩人是早期就转信基督教的民族,但在7世纪同基督教世界的其他教会脱离了关系(参见“马龙派教会”[Maronite Church]),并受到穆斯林的入侵。12、13世纪十字军东征得到马龙派教徒的支持,14、15世纪间马木路克人统治了黎巴嫩,从16世纪初至1918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黎巴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黎巴嫩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黎巴嫩独立,但法国的控制权保留到1945年。1958年,在加米耶·夏蒙总统的请求下,美国派军队扑灭了一次反对总统亲西方政策的叛乱。黎巴嫩没有参加1967年和1973年两次阿以战争,但以色列炮击黎巴嫩消灭其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1975年国内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爆发一场战争,持续了19个月后,叙利亚支持的阿拉伯威慑部队结束了这场战争,但国内仍不安宁,尤其是南部。1982年以色列侵入黎巴嫩南部,在贝卡谷地与叙利亚军队发生冲突,在贝鲁特被包围的形势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迫撤离。当选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1947—1982)被人用炸弹暗杀,他的哥哥阿明·杰马耶勒(1942— )接替了总统职务。1985年以色列撤走了军队,但仍在南部边界部署警力。联合国派驻黎巴嫩的临时部队(UNIFIL)留下来维持基督徒(由以色列支持)、穆斯林、德鲁兹派以及巴勒斯坦游击队等各派之间的和平。从1986年起各派组织抓了一些外国人当人质,至1991年大部分人质已被释放。1987年初叙利亚军队开进贝鲁特,希望结束各派民兵间的战事。他们把占主导地位的什叶派穆斯林的阿迈勒民兵赶出了穆斯林区域,接着又与其他各派力量发生冲突。1988年总统选举中没有人能当选,导致了敌对的由基督徒占优势的政府与穆斯林占优势的政府相继上台。1989年,在米歇尔·奥恩领导下,基督徒拒绝接受由勒内·穆阿瓦德为首的新政府。穆阿瓦德遭暗杀,由埃利亚斯·赫拉维(1925— )接任总统。奥恩继续带领基督徒进行抵制,直至1990年流亡国外。1991年一项条约允许叙利亚正式保护黎巴嫩。1992年,20年来的第一次大选受到信基督教各政党的抵制。接下去有数年相对和平的时期。不过,1996年4月,*真主党(Hizbollah)士兵在南部的挑衅引发了以色列对贝鲁特与黎南部的一场大轰炸与导弹袭击。有数百平民遇难,数千人无家可归。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官方货币:黎巴嫩镑(=100皮阿斯特)。面积:10452平方千米。人口(1994):2965000。首都:贝鲁特。 |
随便看 |
科学时代收录了46211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