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布依族特色民族文化详细介绍 |
释义 | 布依族特色民族文化详细介绍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1] 布依族-民族服装 布依族多居于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在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布依族普遍格守“敬老得少"的社会美德,处外尊重老人。一家有难、全族相帮。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节日除了春节、端阳、中秋基本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二月"、“三月三"、“四月"、“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等民族节日。[1]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名人 韦朝元(1768—1797)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布依族。善拳能医。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乾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阿崇等共同发动反清起义。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王海平(?—1941)贵州省望谟县人。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王海平作为一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 莫友芝(1811—1871)字之偲,别号紫泉、郘亭,晚年又称眲叟。嘉庆十六年出生于布依族史上享有盛名的独山莫氏之家。莫友芝在诗词、目录校勘和声韵训诂方面有较高建树,在书法上面造诣较深,是咸丰年间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 莫启善贵州荔波县人,布依族。擅长蜡染画创作,知名平面设计师,学者。 民族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传统服饰式样较多,纷繁复杂。因地区不同,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民族服饰。 镇宁一带的布依族男女服装喜用蓝、青、白三色布缝制。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类型较多,扁担山一带和镇宁城关、安西的部分地区妇女上穿大襟短衣,下穿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上装以黑色为底色,在袖口、衣脚、两襟边沿配上织锦和蜡染图案。领口和托肩用印章做花。衣服没有扣子,用衣带系于右侧。未婚的姑娘头戴方形织锦花帕,并以假发和青丝合编成辫子缠绕花帕在头上,在花帕的右边垂吊丝线做的耍须,并插上各式细小的花朵。婚后,头上改戴用竹笋壳做的“假壳"。 募役区和江龙区妇女上身穿青色紧身斜襟短衫,下着白底蓝花蜡染百褶长裙,裙长至脚跟。五色锦绣花朵图案的青布围腰。少女用织锦包头,留一根长辫。未婚者梳拱桥形发髻,往后垂,再由前往后插一根银簪。 城关区的大山、江龙区的关山、六马区的乐纪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长衫,披漫肩,下穿长裤,腰间先系上白色的腰带,再扎上绿色布带短围腰。在袖口、裤脚以及围腰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姑娘婚前梳辫子,婚后绾髻带簪子。六马区和募役区的沙子、牛田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右衽短衣,下穿宽脚长裤。 云南省罗平县八达河区,老年妇女,仍保留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绣各式的彩色滚边。下穿蓝黑色百褶长裙。中年妇女的包头,已改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大襟衣,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包纽扣作装饰,下身穿长裤。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布依】布依族服饰文化探微 2010-11-0601:23:38 贵州镇宁地区布依族女服水涡纹蜡染衣袖,织锦衣袖上衣水涡纹蜡染百褶裙 布依族服饰系统的符号构成,具有整体联系,是一个谨严而精细的集合体,其衣、裙、裤、鞋、包头、佩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整体,进而,其独特的整体功能结构表征出这种服饰独特的适应性和审美价值。《贵州图经新志》卷一风俗记载:“仲家(布依族古称)皆楼居,好衣青衣。男子戴汉人冠帽,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肩,细榴青裙多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缓,仍以青衣袭之。"这描述已粗略向我们展示了布依服饰的整体概貌,如细加描绘的话,传统布依族妇女服饰如下:头缠蓝、青包布,包头饰均有各类花纹图案的耍须(缨);身着青、蓝色的圆领大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枉无领衣襟镶绣一道两寸左右宽花边,上衣的下角边部还镶绣各式彩色滚边。内衣袖口较外衣长而小,外衣袖口大而短,内衣袖口绣织精美的花纹、图案,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醒目,与外衣的短袖协调相配。腰系半截绣花围腰,上有绣着各色花纹图案和耍须的飘带。下身或为裤子,多深青、蓝色,裤脚较宽大,滚有栏杆(花边);季候风服饰或为百榴长裙,料多用白底蓝色的蜡染花布。脚穿青布绣花鞋。有的场合,头、胸部还配戴许多银泡。我们看,由头部的包头布,到内外衣的配置,再加裤或百榴裙的调配,青、蓝、白各色相协,适宜的部位再添加蜡染、刺绣的五彩花纹图案,这就构成了布依族妇女服饰的服饰系统,各服饰要件、元素的恰适配置,紧密联系,组合成了一个完美的服饰整体,其整体符号功能意义显示出布依族妇女服饰的独特韵味。首先,这套服饰系统适应的是布依族依山傍水、气候温热湿润、物产丰富多样等因素所带来的生活、劳作习俗,同时云山雾水、绚丽幽邃的地理环境和本民族悠久人文生活内容也季候风服饰陶冶出布依族淡雅洁净的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其服饰作为功能符号系统,正是显示出这种朴实清丽的审美意蕴。 布依族地区出产棉花和蓝靛,自古以来布依族妇女就善于纺织、刺绣和蜡染,虽然布依族分布的几个区域各自在服饰上服饰文化有细微的差别,但从传统上看,各地布依族的服饰在样式、花纹、图案上都基本一致。 织布舞 织布舞就是在当地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劳作中创造出来的,织布的这种技艺发展为织布舞蹈之后,舞蹈侧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直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 织布舞又是一种没有使用道具的舞蹈,表演者一般为2人,并且彼此面对着对方,手中握着两根棍棒,一人拿着两根棍棒高低起伏地晃动,表现出纺线时的交叉动作,另一人则为织布人,她在看到高低起伏着棍棒时,随即将自己的两腿进行伸缩,并曲腰弓背,将自己手中的棍棒左右梭动,一边以协调的动着舞动着,嘴里一边还唱着布依歌曲。 织布舞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整个舞蹈的全过程中,都自始至终以垫步为主,其主要目的的要展示布依族姑娘们的精美的头饰、服饰以及她们独特的绣花鞋。俗语云,高山的苗子水众家。在整个织布舞个过程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河流与山川的美,看着织布舞,犹如炎热的夏天在山村的小河中,正在享受着水传递到自己身体里的美一个细胞时所带来的凉意,听到山间林里传递出的鸟语花香,沐浴着阳光所带来的闲情,觉得自己好似置身世外桃源。看着织布舞蹈优雅的动作,听着悦耳的歌声,仿佛自己又似在阳光下的海滩上,躺在休闲椅上观舞赏乐,体味着都市了的休闲文化 大门口,空地上,钉上两根大木桩。纱锭套在木桩上,牵好纱,穿好篦,连夜放到机床上,左手丢梭右脚踩,右手丢梭左脚踏,叽哩叽哩不停织,布如流水般淌出来,放进染缸染颜色,青布青,送给父亲和母亲•••••这样一段内容清晰地再现了一幅罗甸布依族姑娘织布的生活画面。罗甸布依族人民都是以自己种植棉花、自己进行纺纱、自己织布、自己染布的手工技艺。她们用知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制作出驰名省内外的土布花床单。 织布舞就是在当地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劳作中创造出来的,织布的这种技艺发展为织布舞蹈之后,舞蹈侧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直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 织布舞又是一种没有使用道具的舞蹈,表演者一般为2人,并且彼此面对着对方,手中握着两根棍棒,一人拿着两根棍棒高低起伏地晃动,表现出纺线时的交叉动作,另一人则为织布人,她在看到高低起伏着棍棒时,随即将自己的两腿进行伸缩,并曲腰弓背,将自己手中的棍棒左右梭动,一边以协调的动着舞动着,嘴里一边还唱着布依歌曲。 织布舞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整个舞蹈的全过程中,都自始至终以垫步为主,其主要目的的要展示布依族姑娘们的精美的头饰、服饰以及她们独特的绣花鞋。俗语云,高山的苗子水众家。在整个织布舞个过程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河流与山川的美,看着织布舞,犹如炎热的夏天在山村的小河中,正在享受着水传递到自己身体里的美一个细胞时所带来的凉意,听到山间林里传递出的鸟语花香,沐浴着阳光所带来的闲情,觉得自己好似置身世外桃源。看着织布舞蹈优雅的动作,听着悦耳的歌声,仿佛自己又似在阳光下的海滩上,躺在休闲椅上观舞赏乐,体味着都市了的休闲文化。 如今,罗甸的织布舞除了已经走山舞台之外,在布依族村寨里人们常在节日、喜庆及山村里农闲季节了举行。但每当天空有一丝明月时,村庄里的姑娘们还会自发起来聚在月光下的晒坝里、寨子上的空地上进行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传统舞蹈表演,使得村寨里更具愉悦的气息。 罗甸的织布舞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流行,当时布依族人民把它当着城乡文化发展与交流而推上了舞台,在50年代,这里的织布舞还曾参加与了黔南州民族民间文艺汇演,1982年省歌舞团将此舞蹈作了进一步整理,整理后的布依族花包舞在舞台上更具民族特色的韵. 在贵州南部地区,流行着一种凉拌的小吃-米豆腐,其起源尚无考证,但是最好吃的米豆腐可能要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的了。因为有一种说法,好的水才能做出好的米豆腐,好的酸(一种由红辣椒或西红柿腌制的调料)才能调出米豆腐的味道。虽然省会贵阳也有米豆腐,但是口味和口感却不及都匀的。那是因为都匀的环境水质更好,都匀的酸更加的地道。 都匀的米豆腐看起来和四川的凉粉有些相似,但是做法和调料以及口感口味却全然不同。米豆腐看上去很像豆腐,制作过程和豆腐也很相似,但是原料是大米,所以名字顺其自然的叫做米豆腐了。由于我从来没见过米豆腐的制作过程所以有遗憾,但是凉拌米豆腐却是一件简单事情。街上卖的米豆腐,是又盆那么大的一整块切成很均匀的条状。切的时候要随时用刀浸下水,以免米豆腐会黏在刀上。其实米豆腐的粘性并不大,只是由于质地很细密,产生了摩擦力而已,水就是润滑剂。米豆腐切成比指头细一些条状,然后盛在碗中,加上酸汤(用“酸"那种调料和清水煮开后冷却),大蒜水,生姜水,酱油,酸醋,盐还有酸菜,海带丝,酸豇豆、煮熟的绿豆芽、萝卜丝、折耳根等等凉菜最后放上葱花、香脆的黄豆和油辣椒,才交到食客的手上。食客自己拌一下,就是一道美味的餐点了,可当正餐,小吃,或是一道菜。米豆腐,还是喜欢自己家凉拌的,一勺酸,一勺油辣椒,简直就是夏天刺激神经,降温解暑的最好食物。米豆腐也是夏日家庭出游最好的便当,把切好的米豆腐和调好的调料分别装,去河边游泳玩耍之后,调在一起,就是一道野外的美食了。 米豆腐本身是淡淡的米味和碱味,调料的味道是酸辣为主,酸就中和了碱的味道。酸辣是当地人酷爱的口味,都匀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川(站不稳),三天不吃辣,走路打扑爬(摔跤)"。米豆腐本是家常或路边的小食品,夏日的消暑美味。渐渐也被请进了酒楼,为外地游客很想尝试的一道菜,菜单上往往是“布依米豆腐"或是“苗家米豆腐"的字眼,价格也翻了几番。其实米豆腐在当地并不是哪一个民族独有的食品,而是和米粉一样,是当地所有人津津乐道的一道小吃。 菜板上的那一盆就是米豆腐的原始模样。 和谐的生命之歌* ——贵州布依族审美文化的核心内涵 江冬梅 (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布依族审美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和谐美,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选择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体现其对和谐生命的向往。布依族的文学和戏剧记载了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些都是生命和谐美的体现。布依族的服饰也同样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追求,他们追求自然朴素的服饰风格,以蓝色、青色、白色等自然颜色为主色调,这与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后,布依族在其审美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对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一直蕴含其中。守望布依族文化 关键词:和谐美;生命美;贵州布依族;审美文化;文化特征守望布依族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其余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地区六盘水地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现有人口约254.5万。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地区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美丽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黔南奇异的溶洞。布依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及其心理和行为,他们热爱生命,把宇宙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的大生命,人的生命只是其中的一个个体,纵观布依族的生态环境、节日文化、各类艺术,发现其审美文化的核心是追求生命的和谐美。 一 布依族居住大都依山傍水,以村寨形式群居,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布依族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可以看出,他们热爱自然,选择青山绿水聚居,这样可以和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形成了布依族村寨较为典型的地理特点:前有弯曲秀丽的河流,后靠青翠葱郁的山丘,寨前层层跌落的稻田,寨后高大挺拔的树木。守望布依族布依族《古歌》记载:“你寨有条河,你寨有条沟。"寨子周围古树参天,竹林密布,寨寨有“风水树",这些树都属于集体所有,任何人都不准乱砍伐,并制定有乡规民约保护,有的千年古树还被喻为“神树",这是布依族的一种自然崇拜。 布依族热爱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布依族相信万物有灵,并崇拜许多个体生命之外的其他生命体,如牛、狗、青蛙、竹子、古树等,社神、山神、雷神、石神是他们的神灵,这些崇拜从布依族的节日文化可以体现。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是布依族重要的节日。各地布依族对节日所祭拜的自然生灵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祈祷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互不侵犯。如农历四月八,是布依族的牛王节。这一天,牛在布依族社会受到特别的尊敬,各地节日风俗不尽相同,但多数会用四色糯米饭喂牛,让牛喝酒,又用枫香树叶泡水给牛洗澡;有的地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和庆典;有的地方要挑选最壮的牛互相角斗,以决出“牛王"。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的“祭田节"(有些地方则为“歌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天一早,家家都带上供品到自家种的田去祭祀五壳神。有的地方由村民合请巫师在寨子的神庙祭五壳神、土地神和寨神,然后高举黄幡敲锣打鼓到田坝巡行,一旁念咒,用来驱除旱魔、涝鬼和虫妖,祈求五谷丰登。 布依族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崇拜慢慢生成了他们以重和谐、重生命为核心的审美文化精神,这种审美文化精神在布依族的文学、艺术、建筑等审美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二 布依族的民间文学、民歌、戏剧都记载了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些都是生命和谐美的体现。布依族过去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民间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丰富,有反映布依族先民对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形象化解释的神话史诗,如《开天辟地》、《十二个太阳》等古歌,也有关于历史事件、自然风物的传说,如《黄果树瀑布的传说》、《双乳峰的传说》、《五色糯米饭》等,还有与自然灾害、毒蛇猛兽作斗争,抨击黑暗现实、褒贬善恶的童话寓言及爱情故事,也有反映布依族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的故事等。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故事,还是自然风物的传说,还是抨击黑暗现实的寓言,都蕴含着一种和谐的生命精神。如《双乳峰的传说》讲述盘古氏在开天辟地之后,兴奋地邀请龙王对喝痛饮,一连喝了七七四十九天,把龙王灌得天天大醉。龙王醉卧之后,再也起不来了,于是没有谁来兴云降雨,给今天云贵高原上土地肥沃、山川秀美的贞丰地区留下了一条条干枯的河流。一天王母娘娘走出天庭俯察人间万象,看到贞丰一带的干旱惨景并得知其原因之后,回到宫中招来七仙女问道:“人间美丽富饶的贞丰,因缺水而变得荒凉凄惨。你们姐妹中谁愿意下凡去,用乳汁浇灌那里的田园枯河,哺育那里的万物生长,救活那里的众生百姓?"七妹首先答道:“娘娘,姐姐们都比我大,但精力不如我好,我正当青春年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既然人间有苦难灾荒,您就让我下凡去拯救他们吧。"于是七妹从天上下凡来到人间贞丰,用她青春甘甜的乳汁,灌满贞丰境内的三岔河,从此贞丰土地滋润,山河壮丽,生机勃勃直到今天。七妹对人间有情,人们对七妹有爱,七妹永远留在了人间,居住在今天贞丰县境内美如仙境的三岔河畔。后来七妹老死在三岔湖上,当地百姓把她安葬在离三岔湖两公里外的一块瘠薄的土地里。第二天在安葬七妹的地方,毅然突起高大而美丽的双峰,那就是七妹永远鲜活美丽的双乳,洁白的乳汁流淌着,浇灌双乳峰周围贫瘠的土地,使那里每年都变成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布依族的民间故事都如《双乳峰的传说》一样,将自然景象赋予生命的意义,体现出布依族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除了民间文学外,还有民间歌谣,主要包括生产歌、反抗歌、酒歌、情歌等。布依族的民间歌谣几乎都是将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用自然景物去象征人的精神、人格。同时,布依族民歌大多属于口头创作,口头流传,没有具体的词曲作者,多属集体创作。歌曲结构灵活,旋律自由,不受作曲技法的限制,演出场所无严格要求,演唱方法各自掌握,一般没有伴奏,偶有人吹口哨、吹木叶伴奏以增加乐趣。如布依族最常见的民歌《好花红》,其歌词写到:“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哪朵向阳哪朵红呃。"用太阳和红花象征热情如火的爱情,含蓄而质朴,好花生在刺梨蓬,也代表了布依族儿女对自由爱情追求的坚强、无畏、向上的性格。这样类似的民歌还很多,如《桂花生在贵石岩》、《喂画眉》、《散花歌》等。布依族民歌歌词的音节句式都是不受限制的自由体,并且不强求押韵。布依族的民歌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演唱,都自然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不拘泥于特定的句式、节奏的限制,这都是能体现布依族人民的审美趣味趋向于自然、自由、和谐的美,不喜欢生命受到限制,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唐世林曾说:“布依族民歌是一种原生态的文艺形式,散发着民间文艺花朵的芳香,具有野性美。"①从布依族民歌的形式到内容都可以看出,布依族人民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也就是审美的状态,正如吕澄所说:“美就是生命最自然的开展"②,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就是和谐的生命美。 布依戏剧主要包括“地戏"、“傩戏"、“花灯戏",从形成至今两百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布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的热爱。布依戏剧产生在农村的布依村寨,因此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它的主要内容都是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以及各个时期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有借鉴其他民族的故事为蓝本,再经过加工而成的戏剧。同样,布依族戏剧的题材都是对生命和谐自由存在的思考,都是紧紧围绕着布依族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而进行,上演了一部部布依族人民热爱生命、追求和谐的生活场景,反映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无论从服饰、面具、演唱都很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这也反映了布依族对待生命的平等意识,和谐共处的生命精神。 三守望布依族 布依族的服饰、绘画、建筑也同样体现出生命的和谐美。在服饰上,他们追求自然朴素的服饰风格,以蓝色、青色、白色等自然颜色为主色调,再以红色点缀,完全是自然美景在个体生命中的再现。服饰上有象征富贵、发财的“牛"、“羊"、“鱼"、“龙"等图案,服饰用的织锦花有菱形、方形、三角形等互相穿插,加上彩色丝线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还有布依族制作的蜡染图案多为动植物的变形,还包含深刻的寓意。如牡丹象征幸福,荷花象征纯洁,石榴花象征收获,蝴蝶花象征自由的爱情等。还有很多齿纹、水波纹、云纹等线条,这些都是从自然形态中抽象而来的。这些源于自然生命,反映个体生命的布依族服饰,式样美观大方,色调自然朴素,体现出布依族人民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 布依族的绘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布依族的簸箕画,在贵阳乌当区的新堡布依乡,家家绿树翠竹簇拥,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几乎每家都有画室,很小的孩子都会画画。河中的鹅卵石,山上的松皮、松果在他们的摆弄下,都能成为很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他们用农家必用的簸箕,再经过巧妙的构思,成为一幅幅色彩鲜艳,具有民族特色的簸箕画,画内有手持芦笙欢歌的民族风情,也有光着脚丫相嬉的“儿子抢宝",还有盘旋腾跃于云中的青龙等。这些生活中必用的簸箕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之后,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簸箕画。农忙时,这些簸箕还依旧发挥它们的功能,用来盛谷物。农闲时,就挂在屋檐底下,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布依族人民将生活与审美结合在一起,生产劳动与审美活动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样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一种自由和谐的生命精神。 布依族的传统建筑有干栏式建筑、石板房,都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为两层的全部木结构楼房,这种形式的住房一般下层敞开着,或用玉米桔杆捆扎成篱笆来围住,或将楠竹劈开编成篱笆将四壁拦住,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用整根的圆木或木板作为围栏。其下层主要用作堆放杂物和工具,以及圈养牲畜、家禽等。人主要居住在上层,上层铺以木地板,四周也用木板围合,在适当地方留有一些窗口以利于采光通风。在上层的中间,还留有一个类似于现代阳台的地方,这个场地可以用来晒太阳或者看风景,这块场地的设置一般都要选择视线很好的位置,可以很容易看到布依村寨优美的自然景观。除了干栏式建筑之外,石板房也是布依族传统房屋的一种,石板房主要是黔中地区的布依族群众因木材缺乏就地取材而建造的一种房屋。板房从结构上看与改造型干栏建筑比较相似,不过因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缓,常没有低于地基的那一间(或半间)。石板房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在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石材,除必要的立柱梁、檩、枋、枕、椽和门枋、门板外,从基石到盖房用的材料都是石材,这种建筑工艺精湛,造型美观,风格古朴。布依族的民居都具有原生态性,都是就地取材而建造,同时在结构的建造上都很重视视野是否开阔,是否能观看到周围的美景,这同样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热爱大自然,时刻体验自然生命与个体生命合二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 在布依族人民的生存的历史演变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逐渐呈现出来,那就是对生命和谐美的向往与追求。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以其智慧所创造的、传承的、产生久远影响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意识、行为举止。美使人生命自由、愉悦的个体,有自然存在和艺术存在两种形态。文化有美丑之别,审美层面的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者构成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总和。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面对现实生活,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美丽的生活世界背后,有着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布依族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在布依族共同体中,审美文化活动是主体性的一种自由生命的情感活动,是一种追求自由和谐的生命活动,它使生命得到自由和快乐的体验,其价值取向在当代有着现实意义。布依族审美文化使布依族在生活中追求美,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五彩斑斓、情诗意画。今天贵州布依族大多仍然很喜欢他们本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喜欢安逸、简朴的布依族村寨生活,他们还经常穿本民族服装,不少男女青年在赠送信物时仍然用自己绣的花鞋垫、手帕、香(荷)包等手工品。因此,布依族崇尚自然美、生活美的审美心理得以延续,在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丰富的现代审美观念,同时又体现出明显的民族价值取向,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当然,民族的审美文化发展必然会跟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步伐,需要吸纳时代和其他民族的审美观,布依族也同样如此。但是,当出现与布依族文化审美渐行渐远的心理和行为的现状时,应该引起重视。怎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布依族审美文化,与时俱进地推进布依族审美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
随便看 |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