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为什么日冕的温度反而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
释义 为什么日冕的温度反而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
太阳的核心是一个温度高达1500万开的超高温大熔炉,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从核心向外传递,温度逐渐降低,到太阳的表面,温度已经降低到只有5800开了。
然而,科学家在太阳表面的外侧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与太阳表面距离的增加,温度反而升高了。日冕是太阳外层范围宽广的等离子体结构,其密度仅为光球层的1/1012,但是测量结果却表明其温度竟然可以高达100万~300万开!
色球层和日冕之间,有一个厚度从十千米到数百千米的“过渡区”,温度正是在这里突然升高。从热力学角度很难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就好像一个电灯泡竟然能将周围的空气加热到比灯泡还热。为此,必须寻找非热力学的加热机制。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日冕加热的理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声波致热和磁重联两种理论。
声波致热理论是1949年提出的。太阳是一种充满了磁场的高温等离子体,因此描述磁场中等离子体波动现象的磁声波和阿尔文波被认为是太阳最重要的波动模式。太阳光球上,米粒组织或超米粒组织的扰动都会产生这两种波,它们都可以携带能量,穿越太阳外层大气,最终以激波的形式将能量转换成热能。
另一种可能的加热机制是磁重联理论。太阳磁场在日冕中引发电流,这些电流能够维持磁感线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磁圈。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电流会突然崩溃,从而允许磁场被重新连接到其他磁极,这一过程就叫“磁重联”,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能量以热能和波动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表面有数以百万计被磁化的小区域,而且不停地被米粒组织翻搅着,日冕中的磁场就必须不停地与这张“磁性地毯”进行“重联”操作,整体产生的热能不可轻视。

日全食时看到的日冕

2012年8月31日的一次太阳活动,日冕物质以约1500千米/秒的速度被抛射出来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知道这个加热机制肯定与磁场有关,却没有一种理论能够非常理想地定量算出日冕的高温,最终的解决也许需要两种甚至多种理论相结合。这一谜题尚有待更多的观测数据和更深入的思考来解决。(林清)
【微博士】日冕上的“洞”

用X射线或远紫外线拍摄的日冕照片中,存在着大片不规则的暗黑区域,这就是冕洞。它们对应于日冕中部分温度较低、密度较低的等离子体区域,存在时间一般在几十天以上,最长可达1年。冕洞可分为位于两极区域的极区冕洞、分布于低纬度区域的孤立冕洞和向南北方向延伸的延伸冕洞等几种类型。
【微博士】日震学
日震学是利用日震现象来研究太阳内部结构的科学。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太阳的吸收谱线,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发现太阳表面存在着上下振动的现象,振动的周期由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类似于用地震波来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天文学家也可以利用日震现象来推测太阳的内部结构,包括温度、密度、压力、组成物质和运动等。
【微问题】日冕的尺度有多大?
【关键词】太阳中微子 日冕 日震
随便看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2 1: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