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燃素学说是谁提出的? |
释义 | 燃素学说是谁提出的? 18世纪时,人们认为燃烧过程会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假想的物质就是“燃素”。18世纪早期,德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格奥尔格·恩斯特·斯塔尔(Georg Ernst Stahl,1660—1734)提出了燃素学说。 大体上,斯塔尔认为易燃材料(例如煤炭、木材)富含一种名为“燃素”的物质。燃烧后的灰烬中就是因为没有燃素,才无法继续燃烧。金属生锈也涉及燃素的转移。这一理论广为大众接受,它揭开了原先许多化学方面的不解之谜。比方说,金属冶炼就与燃素学说相符,因为木炭燃烧后重量的确变轻了。因此,失去燃素导致重量增加或者减少。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则证明:金属变成灰烬时,增加的重量与容器中空气减少的重量相等。拉瓦锡还展示了空气中的特定部分(氧气)对燃烧至关重要;而且没有氧气,任何材料都无法燃烧。从斯塔尔的燃素学说到拉瓦锡氧化燃烧理论的演变,标志着18世纪末现代化学的诞生。 |
随便看 |
|
科学时代收录了15440条科普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普常识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